雷斯特:微软“变脾气” 让聪明人找到无框世界

2012-01-10 08:27:55    数字商业时代 齐鹏   我要评论0   我要收藏   
打印
“我只要给他们提供最优越的环境、最宽松的资金,我不会干预他们的任何创想,因为能够进入这里的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。”雷斯特带领微软走上一个疯狂的科技时代。

微软高级副总裁 里克·雷斯特

  兴奋

  “和这群聪明人共事感觉很好,每天都会有新的技术和创意,大家都感到很兴奋。”

  爱骑马,爱发呆,也爱科幻;爱技术,爱发明,更爱学习;爱独自一人看两遍《盗梦空间》,也爱自掏腰包请所有同事看《猩球崛起》……他是里克·雷斯特,微软研究院的掌舵人,一个让别人觉得有些疯狂的天才。

  在过去20年里,雷斯特不仅为微软创建了一个拥有近千名聪明人的“智库”,也重塑了微软的性格。在微软研究院,雷斯特不会告诉这里的研究员应该做什么,也不会要求他们为做某个项目而写建议书,更不会让他们担心关于做事的任何经费。雷斯特只有一个要求,那就是他们必须是世界上最聪明、最优秀的人。

  雷斯特的风格显然不是20年前微软的脾性,因为在那个时候,微软给外界的印象是只会购买别人的发明,将其用在自己的产品上,然后“霸道”地推向市场。直到雷斯特的出现,这个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就任12年的教授,一边把学院里学习和探索的气息注入到微软,一边带领微软走上了一个疯狂的科技时代。

  从“光杆司令”到“万人迷”

  研究员再也不用担心钱

  “太痛苦了,没有一个人愿意来。”雷斯特清楚地记得研究院刚刚成立时的情景,1991年盖茨决定斥巨资发起组建一个基础科研机构,但是很多人不太会相信微软这样一个完全商业性质的公司,能够踏踏实实地做基础研究。

  “学院派们都对微软创办的这个基础科研机构表示怀疑,所以没有人愿意来这里。”雷斯特骨子里的不安分,让他很轻易就接受了这个事实。在他看来,微软能够拿出一大笔资金创建新机构,足以显现出盖茨的魄力,而这正是他欣赏的。

  在很长一段时间雷斯特都是个“光杆司令”,那时候,他一方面不断游说自己的朋友和校友们加入;一方面,他把80年代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时养成的自由学术氛围引进到了微软研究院。“完全是大学那种开放式的、自由的研究氛围。”雷斯特甚至设想,在微软公司的商业环境中,建立一个类似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机构。

  当雷斯特把建院的这一愿景公开后,终于有人愿意尝试加入了。“他们中有的来自学术界,有的来自其他科技企业。”雷斯特相信是自己创建研究院的愿景吸引了他们,也让他们看到了微软研究院的美好前景。

  雷斯特的一位室友就是从IBM来到微软的,他觉得微软研究院这个初出茅庐的“毛头小子”有很多机会可以把研究变成产品,而不像IBM还要考虑研发是否会影响固有产品的销售。

  仅仅营造一个学术氛围还不足以打动更多的人。“他们究竟在担心什么?”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雷斯特,于是他重新回访了那些曾经拒绝他邀请的人。终于雷斯特知道了问题的根源——“项目预算”,这是一个颇为敏感的问题。在传统的研究机构里,得到预算的支持需要研究人员拿出好的项目。所以,很多人质疑微软对项目支持的力度到底有多大。

  为了扫除这个隔阂,雷斯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不设专门的研究预算,不需要研究员提出提案来申请预算。接下来,雷斯特只需要说服盖茨。“很多研究员在申请预算的时候往往都会‘超标’,所以当项目进入尾声的时候,剩余的预算都会被挥霍掉。”雷斯特很简单地告诉盖茨,这么做的目的是帮助盖茨省钱,当然,同是研发出身的盖茨欣然接受了。

  “没有了这样官僚化的结构和流程,研究员再也不用担心钱的问题,他们大可放手一搏。”雷斯特用这个巧妙的方式,再次赢得了业界人士的赞许,也吸引了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。

  就这样,一个有着学术氛围的研究院开始初具规模了。“和这群聪明人共事感觉很好,每天我们都会有新的技术和创意,我们每天都在一起学习,大家都感到很兴奋。”雷斯特一语道破自己能够在一个岗位上坚守超过20年的秘密,而这20年也给微软平添了几分“书卷气”。

  如今微软研究院已经有近千名研究人员和六大研究院,而今天在世界顶级学术会议上,所有论文当中有10%~30%的论文都出自微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之手。

1 2 3

图文推荐

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

独家策划

更多
首届全国智能制造(中国制造2025)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,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
关于我们  |   法律声明  |   联系我们  |   网站导航  |   支付方式

工信部备案: 粤ICP备18005112号    公安部备案: 44030602004322

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© 2007-2024 iChinaCEO.com, All Rights Reserved